2007/12/3

從單車路權看城市空間分配

在慢車道上踏著單車,總覺得孤單又尷尬,單車是名符其實的慢車,慢車道卻
被忽快忽慢的汽車、計程車、機車甚至公車佔據,不論從身邊貼近呼嘯而過、
綠燈起步時大催喇叭、毫無預警切進路邊載人,難怪有人嘆︰走路比較被當人看,
許多單車族因此轉而向行人爭道,既讓行人走的不安心,又不能發揮單車原有的機動性;
單車被兩種用路人踢來踢去,實際上沒有分配到任何空間。

不僅單車沒有空間,其實台灣都市的空間分配,恐怕也向汽車嚴重傾斜,

台北市今年八月登記機車105萬7,859台,機車停車格數量只有12萬7,825格(8.276︰1)
台北市今年10月登記小客車73萬1954輛,汽車停車格卻有49萬519格(1.492︰1)
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,可能是由於過去實施停車容積獎勵︰
提供停車位的建商,可以得到額外最高20%的建物容積率作為獎勵,
也就是說設愈多停車位,樓房就可以蓋得更高、樓面更廣。
一樣大小的格子,單車可以停七八部,機車可以停四五部,汽車就只能停一部,
但是此獎勵措施主要鼓勵的是汽車停車位,便造成汽機車停車位供應比例懸殊的情況。

看來,或許推動單車交通最需要的,不是騎車途中有沒有單車專用道,
而是妥善充足的停放保管設施。

沒有留言: